New iPad Pros OLED Display Does Not Feature Always-On Capabilities, Despite Supporting Lower Refresh Rates(首圖來源:蘋果)。
層級七:運作環境下的系統原型演示與證明。連經驗豐富的國家頂尖機構都難免遭遇無法預期的事件,更遑論一般企業。

此外,去年其半導體事業部巨額虧損折合新台幣約 3,290 億元,使得該公司整體獲利陷入近 15 年來的新低,引發了三星電子內部高層以及外部韓國產業專家與媒體的種種檢討聲浪,導致其代工部門以及 DRAM 部門技術長頻頻換人。層級八:實際系統通過測試和演示與證明完成並飛行合格。Héder, M. (2017), From NASA to EU: the evolution of the TRL scale in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Journal: 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Journal, 22(2), article 3, 1-23.(作者: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林良陽。因GAA技術困難度高,三星電子極可能面臨精細度不容易掌握、材料缺陷、電阻值上升導致電力損失、漏電流改善不佳、靜電放電防護不佳、良率不易提升…等等問題。NASA技術完備等級的九個層級如以下:(請參閱Manning, NASA website, 2023/09/27)層級九:透過成功的任務操作證明實際系統飛行。
層級五:相關環境中的組件和/或麵包板驗證。儘管過程如此嚴謹,在NASA過往的各式計劃中,也曾經歷太空梭或火箭升空過程發生爆炸震懾世人的憾事。除了指示國家太空中心負責衛星計畫之外,台灣政府也於2022年成立數位發展部,以強化通訊韌性。
」近年,台灣領導階層一直將確保台灣通訊系統在非常時期維持運作視為優先要務。台灣現有15條連通世界的海底網路電纜,但這些電纜很容易受損。」他補充說:「我們確實擁有堅實的基礎,我想我們現在已準備好更積極去探險。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台灣處於打造新本土通訊衛星的「實驗性開發階段」。
」台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說,雖然認為台灣只靠數枚本土衛星就能全面提供網路涵蓋率的想法「不切實際」,但從長遠來看,這項太空計畫仍有價值。塔克還說:「如果一個國家認真要做,就一定能完成。

吳宗信說,「在緊急時期,通訊衛星對我們的通訊韌性非常重要」,這是國家太空中心最敏感的計畫,「這對我們極為重要,所以我們非常認真看待」。吳宗信說:「我們正努力研發發射載具,打算於2030年開始發射火箭進入低地球軌道。知情人士透露,新任總統賴清德本月20日就職後,政府將公布太空計畫的最新藍圖和時間表,包括通訊衛星計畫。台灣的衛星系統未來可能會取代第3方協議,但吳宗信不願說明計畫時程的具體細節。
在中國威脅下,台灣致力研發衛星系統以在災難時刻維持網路運作。雖然台灣面積不大,吳宗信仍認為台灣是發展太空計畫的理想地點,因為台灣毫無疑問是先進半導體晶片的領頭羊,而晶片是驅動電腦和人工智慧(AI)等一切相關事物的必需品。吳宗信說,一項關鍵目標是在台灣打造新產業,抓住各國在太空計畫中不斷增長的機會。台灣政府曾宣布,國家太空中心將研發兩枚通訊衛星,第一枚預計於2026年發射,國家太空中心隨後也將協助私人企業發射4枚衛星。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堅持擁有擬議合資企業的多數所有權,這項要求不符台灣的法律,因此台灣無法使用「星鏈」。數位發展部持續與海外衛星服務營運商合作,在偏遠地區安裝新的終端設備以供網路連線。

因為困難的部分實際上只在於籌資發射所有衛星。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吳宗信說,一旦這套系統上線運作,將可像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星鏈」(Starlink)衛星系統一樣提供網路連線,只是規模較小。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澳洲國立大學天文物理學者塔克(Brad Tucker)估計,台灣至少需要50枚衛星才能用自己的衛星星系提供「還算不錯」的緊急涵蓋率,而且愈多愈好。總統蔡英文去年宣布未來10年在太空計畫上投資新台幣251億元,協助晶片設計、精密機械等不同領域的企業進入太空產業。台灣在太空領域的雄心不只限於研發本土通訊衛星以出貨量來看,2024 年 AI 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比重將逾 12%。隨著大型語言模型和 AI 晶片的競爭激烈,整體市場將迎來更多挑戰與機遇。
另外,邊緣 AI 伺服器未來也將成為帶動市場成長主要關鍵,對較小規模的廠商來說,應用領域較小型的 LLM 模型,廠商多半會考慮採用高 C/P、價格較低的 AI 晶片作為選擇方案。AI PC 部分,英特爾推出的 Intel Core Ultra 與 AMD 的 Ryzen 8000G 系列將為 PC 市場帶來火花,而高通的 Snapdragon X Elite 晶片是否改變競爭格局,備受市場關注。
AI 浪潮襲來,供應鏈台廠大軍列陣以待從上游產業來看,晶片製造與高階封測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皆是重要供應商。不可忽略的是,隨著各國以及全球企業都在發展 LLM(大型語言模型),將持續刺激 AI 伺服器的需求,並帶動整體市場的成長。
當然,除了 AI 晶片外,今年在 PC 與手機端的 AI 發展無疑是 2024 年驅動科技產業發展主引擎。2024 年甚至被定義為 AI PC 元年,包括華碩、宏碁、戴爾、聯想、LG 都積極推出新產品搶攻市場。
另外則是應用於自駕技術、資訊娛樂系統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上的車用晶片,無疑是今年晶片廠商的主戰場之一。此外,未來各項電腦功能不僅持續透過 AI 優化,過往只能以聯網方式使用像是 ChatGPT 服務的藩籬也可望被打破,在個人電腦離線時能執行 AI 相關應用,同樣將是今年最受使用者期待的功能之一。▲ AI PC 台廠供應鏈彙整。」不僅由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揭開這一序幕,高通執行長 Cristiano Amon 同樣看好生成式 AI,認為其正以飛快的速度演進到行動裝置應用當中,並將徹底改變手機產業格局。
從 AI PC 到 AI 手機,再到各種智慧裝置,今年的科技市場呈現出多元且百花齊放的態勢。當然,除了硬體的馳援,微軟的動作也相當關鍵,其推出的 Copilot 除了有對話機器人功能,並且能搭配執行中 Office 文書處理、視訊通話、網頁瀏覽等完整協作能力,甚至直接在鍵盤上有了真正「AI 快捷鍵(Copilot 鍵)」。
(Source:科技新報彙整)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是亞洲最具代表性之資訊產業專業展,定位為 AI 串聯 共創未來,聚焦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創新等主題,提供全球創業先鋒產業知識碰撞與交流之平臺、創造更多技術革新的火花:參加 COMPUTEX 2024(首圖來源:Shutterstock)。若從 AI 晶片 2024 年的發展來看,NVIDIA、AMD、Intel 分別推出的 B100、MI300 與 Gaudi 系列晶片的競爭狀況依舊是業界焦點。
根據 TrendForce 的預估,包含搭載 GPU/FPGA/ASIC 在內的 AI 伺服器 2024 年出貨量將達 165.5 萬台,比 2023 年成長 40.2%。散熱廠建準、雙鴻、奇鋐、力致今年的技術進展特別令人矚目。
事實上,無論是 AI 晶片的製造、AI 伺服器與 AI PC 的供應鏈,台灣廠商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光學膜的友輝、茂林-KY、科嘉-KY。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703223425197-0); }); 從雲端到地端,AI 功能優化有望帶動 AI PC 成長今年,AI 的發展將從雲端走向「地端」,各式各樣的 AI PC 與 AI 手機終端產品將百花齊放地出現在市面上。無獨有偶,Intel 則是宣告著 AI PC 時代的到來。
全球積極發展 LLM,刺激 AI 伺服器出貨大增當然,AI 的應用不僅能在個人電腦與手機上體現,愈來愈多雲端服務供應商開始提供舉凡汽車、家用電器、家庭安全設備、穿戴裝置、耳機、相機、音箱、電視等包含使用 ChatGPT 等服務來處理語音指令和回答問題,AI 應用將無所不在。ODMs 或 OEMs 如緯創、工業富聯、英業達、廣達、緯穎、Supermicro、技嘉等則扮演 AI 伺服器與 AI PC 重要供應要角。
台灣供應鏈在 AI 硬體領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從晶片製造到伺服器與 PC 的供應都有積極參與。在零組件的部分,AI 伺服器對於電源供應的需求是過往的 2-3 倍,效能也須不斷提升,不僅如此,隨著 AI PC 問世,效能與功耗同時大幅提升下,電源技術的推進無疑是今年重要的觀察指標,台達電、光寶、康舒、僑威、群電等廠商在規格提升與產品供應上扮演關鍵角色。
AI PC 是指能夠執行高效終端 AI 運算的筆記型電腦,與一般文書型、商務型筆電的主要差異是其處理器具備 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例如 Intel Core Ultra 系列或是 AMD Ryzen 8040 系列,並搭載更多 DRAM 以滿足 AI 運算需求,同時能夠更有效地支援 AIGC 應用。其他在 AI PC 上重要關鍵零組件還包括了觸控廠的義隆電、譜瑞-KY、迅杰。 |